企業分站:
友情鏈接
熱門關鍵詞: 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系統 通道閘機人臉識別系統
人臉識別的應用領域 |
發布者:九竹物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26 13:35:17 點擊次數:567 關閉 |
人臉識別應用維度 1、動態場景兩個維度 第一,1:1。1:1的定義是一個判斷的作用,應用的場景其實是在金融和人證,特點是更加的精準和安全,所以現在大家不管是支付寶還是銀行的人證比對、實名的業務,基本上都會用到1:1人臉的識別。 第二,1:N。1:N更多的是在一個數據庫當中或者是一個底庫當中,能夠找到這個人是不是在底庫當中的人,所以是個識別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還是一個非配合的場景。 比如說在安防當中我去緝拿逃犯,我去抓到逃犯總不能讓逃犯看到攝象頭。在商業場景當中也不可能讓我們的VIP客戶、員工、會員對著攝象頭做著一遍操作,所以是動態和非配合的場景。 2、業務場景四個維度 第一,盤子足夠大,能夠支撐公司的長遠發展。 第二,數據回流。 第三,是否是高頻的場景和高頻的使用。 第四,是否可復制,可否從1+0轉變到1+N的方式,提高效率。 3、可視化系統三個維度 第一,人員通行管理。 第二,傳感網絡的融合。 第三,商業地產+新零售整體的融合部分。 人臉識別應用領域 應用領域:金融、司法、安保、邊檢、航天、電力、教育、醫療,等。 商業化四大潛力:閘機、交通、銀行、手機 具體應用場景概述 一金融領域 1、人臉識別自主終端 人工審核、自主開卡、業務變更、密碼重置,等一些個人業務。 2、移動金融、銷售 遠程身份核實驗證,兩個方面:用戶身份的核實及金融機構的上門辦理業務所需的帶有人臉識別系統的便攜式設備。 3、柜面系統 人臉聯網核驗,用于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柜面開戶,等業務。 二國內機場應用 三大關鍵點:首次嘗試、登機、全面智能化 標志性事件: 1、2009年北京首都機場的首次嘗試是國內機場開始認識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一步,而限于當時人臉識別技術的水平,不得不采用磁卡進行交叉驗證,確保身份的唯一性。在識別速度及準確率上,當時的人臉識別技術與深度學習介入后的人臉識別技術不在一個水平上。 2、2014年南京祿口機場首次嘗試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登機上,雖然同樣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商業落地的水平,無法實現自助通關,卻為接下去的應用提供了借鑒的想法和經驗。 3、2016年12月,銀川機場的全面智能化,標志機場智能化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除了安檢通關和自助登機,人臉識別及相關的計算機視覺技術被應用到動態布控、人流引導、智慧航顯、VIP迎賓、軌跡檢索、保潔提醒等多個方面,為2017年人臉識別技術在機場應用的爆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南航----國內首家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的航司 CZ3384成為第一個應用新技術登機的航班。旅客無需手持登機牌,刷臉即可快速通過登機口。 三中國式過馬路問題 ①用上人臉識別,解決成本難題。 ②堅持依法行政,防止法外之罰。 解決路權沖突,避免運動執法。 實例:據濟南警方介紹,人臉識別系統主要用于抓拍闖紅燈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者,在晚上也能清晰成像。行人被“抓了現行”,闖紅燈的短視頻和放大后的頭像將直接曝光在路口的顯示屏上,呈現在公眾面前。 此外,這套設備還與居民身份信息系統相連,通過人臉識別出的違法者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也將顯示在電子屏上。 濟南啟用人臉識別系統后,一個月共抓拍6200多起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違法行為。有了“黑科技”的威懾,闖紅燈的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有一個路口每天闖紅燈的人次從逾百次降到了十幾次。 在重慶江北,人臉識別系統試運行以來,行人過街守法率從60%上升到97%以上。 隱患:個人信息公之于眾,牽扯到泄露個人隱私的問題。專家建議,對于人臉識別等信息采集行為,要提前向社會進行公告,告知公眾已進入公共信息采集區域,違法行為將被拍攝并曝光,這樣既滿足了群眾的知情權,也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對采集的信息,要進行適當技術處理,對于不宜公開的隱私,應當遮蔽或不予公開。 根本:受訪專家表示,由于交通設施的設置不合理導致的過馬路難,往往是導致行人闖紅燈的更主要原因。有的城市道路路網規劃不合理,注重主干路建設,支路和次干路密度達不到要求,導致行人和非機動車都被匯集到主干路上;有的路口紅綠燈時間分配不合理,若是按規則過馬路,就得有足夠強的耐心和足夠快的速度。只有綜合治理,解決好人與車“路權”沖突,才能從根本上破解“中國式過馬路”。 |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