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分站:
友情鏈接
熱門關鍵詞: 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系統 通道閘機人臉識別系統
人臉識別技術發展 |
發布者:九竹物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5-7 10:47:36 點擊次數:701 關閉 |
早在20世紀50年代,認知科學家就已著手對人臉識別展開研究。20世紀60年代,人臉識別工程化應用研究正式開啟。當時的方法主要利用了人臉的幾何結構,通過分析人臉器官特征點及其之間的拓撲關系進行辨識。這種方法簡單直觀,但是一旦人臉姿態、表情發生變化,則精度嚴重下降。 1991年,著名的“特征臉”方法[1]第一次將主成分分析和統計特征技術引入人臉識別,在實用效果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思路也在后續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例如,Belhumer成功將Fisher判別準則應用于人臉分類,提出了基于線性判別分析的Fisherface方法。 21世紀的前十年,隨著機器學習理論的發展,學者們相繼探索出了基于遺傳算法、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boosting、流形學習以及核方法等進行人臉識別。 2009年至2012年,稀疏表達(Sparse Representation)因為其優美的理論和對遮擋因素的魯棒性成為當時的研究熱點。
2013年,MSRA的研究者首度嘗試了10萬規模的大訓練數據,并基于高維LBP特征和Joint Bayesian方法[6]在LFW上獲得了95.17%的精度。這一結果表明:大訓練數據集對于有效提升非受限環境下的人臉識別很重要。然而,以上所有這些經典方法,都難以處理大規模數據集的訓練場景。 2014年前后,隨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發展,神經網絡重受矚目,并在圖像分類、手寫體識別、語音識別等應用中獲得了遠超經典方法的結果。香港中文大學的Sun Yi等人提出將卷積神經網絡應用到人臉識別上[7],采用20萬訓練數據,在LFW上第一次得到超過人類水平的識別精度,這是人臉識別發展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之后,研究者們不斷改進網絡結構,同時擴大訓練樣本規模,將LFW上的識別精度推到99.5%以上。如表1所示,我們給出了人臉識別發展過程中一些經典的方法及其在LFW上的精度,一個基本的趨勢是:訓練數據規模越來越大,識別精度越來越高。如果讀者閱讀有興趣了解人臉識別更細節的發展歷史,可以參考文獻 |
掃一掃